在我國戶均只有7.8畝地的小規模生產并實行了農戶承包經營的情況下,主要發展小型農機具似乎是個不爭的事實。這里所說是以“手扶”、“小四輪"為主的小型低性能農機,它得以發展的條件和優點,是適合大多數農戶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經營規模的需要,但是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小型農機主要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它遠遠滿足不了生產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的需要。
今后我國農業的發展主要靠提高單位面積生產能力,除了采用優良品種外,利用農業機械為載體推廣農業新技術是最重要的途徑。從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技術要求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主要要推廣提高土壤生產力的技術如深松、免耕、秸稈還田等,先進栽培技術如精量播種、化肥深施、植保等復合作業,旱作節水技術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稈覆蓋等,高效收獲技術如割曬、收割、脫粒、烘干等聯合作業。從對農機的要求看,第一,這些技術只有以農業機械為載體才能實現,必須通過機械的動力、精確度和速度才能達到。第二,必須使用大中型農機具,現代農業技術要求具有一定規模的復合立體作業,絕非是小型農機具所能勝任的。第三,高性能農機的優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以往因其價格較高而很少考慮它的推廣應用,現在人們已經越來越理解它有效實現農藝技術的毫性能、它的性價比、它的綜合效益大大優于性能較差的農機。
可見,當前發展大中型農機的要求和趨勢十分明顯,但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是與億萬小規模農戶的矛盾如何解決?在這個似乎無解的難題面前,農機跨區作業為解決這個難題找到了一條重要的途徑。首先是小麥產區的農民創造了小麥收獲機具跨區作業的方式,在經過農戶自發的探索之后,1996年農業部等五部委首次在北方11個小麥生產省組織開展了跨區機收大會戰,之后進一步擴大到所有小麥產區。聯合收割機跨縣、跨省轉場數百公里,平均單臺單季作業面積由在本地作業的400~500畝增加到1000~1500畝,作業時間由5~7天增加到30~40天,高性能聯合收割機的有效作業時間甚至能長達50天以上,作業面積達3000~4000畝。在我國農戶平均擁有耕地面積僅7.8畝,不及歐盟國家的l/40、美國的l/400的小規模農業的情況下,實現了小麥收獲的全部機械化以及超過發達國家的農機作業高效率和高利用率。目前,跨區作業的模式已逐步擴展到水稻等多種大田作物,從收獲擴展到播種、插秧等多種作業,從北方擴展到南方廣大區域,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機化發展道路。我認為,農機跨區作業是可以與農村家庭承包經營、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齊名的中國農民的又一項偉大創造,它在生產方式上實現了規模化經營,開辟了我國小規模農業使用大型農業機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生產的現實道路,它的歷史意義不可估量。
http://www.fzpincheng.com